2013年12月25日 星期三

一波多折的波蘭行(二)

由於前一天的疲累(請見這篇),第二天我們睡到了快到中午才起床。
稍作休息之後,就前往Warsaw的中央車站購買前往Krakow的車票。
Warsaw 市中心
從Warsaw坐火車到Krakow大約要坐3個多小時(接近4小時)的車程。所以我們中午就隨便吃了個麥當勞餐就趕緊跳上火車前往真正的目的地---Krakow。

Krakow的中央車站與購物中心是建在一起的,所以一出車站就可以看到許多商店。此時正逢歐洲的聖誕假期,除了商場裡的聖誕裝飾之外,戶外的廣場更擺了一棵巨大的聖誕樹,以及小小的聖誕市集。



有趣的是,有一個攤販前面竟然升起了爐火,我們非常好奇這裡到底是在賣些什麼東西。於是湊近仔細一瞧,架上烤的竟然不是肉,而是像是餃子的東西。
原來這是波蘭高山區的傳統食物---烤起士餃子(Oscypek)。裡面包的是高山區產的起子,用火烤一烤讓外皮焦黃,然後配上酸甜的果醬,真是別有一番風味!

除此之外,隔壁還有一攤肉舖,飄來陣陣的烤肉香味,叫人不去注意也難!

雖然天色已經漸漸黯淡了下來,但是因為冬天的日落本來就很早,實際上時間也不過四點多將近五點而已。不過我們的腳步還是不能因此而停下來,好不容易我們找到的昨晚原本要入入住的旅館--- Apartamenty Galeria

主人很熱情的招呼我們,我們也才知道原來昨天的那一場大風雪,造成了全波蘭的交通大亂,甚至高速公路還一度因為風雪而關閉。看來這次的波蘭行經驗還真是畢生難忘啊!
這是我們所選的房型---Studio Apartment,裡面寬敞舒適,還有廚房可以自己烹煮食物。


不過因為波蘭的食物也不貴,因此我們這一天則打算找一家高檔一點的餐廳,壓一壓昨天的驚魂與今天的疲累。

這是一家在Trip Advisor排名第一的餐廳 Zielona Kuchnia ,離我們旅館也不會太遠,所以我們就起身前往這家餐廳享用來波蘭的第一餐帶著旅行的心情的晚餐。

餐廳位於一棟建築物的內部,因此必須走過一條長廊之後才會看到餐廳的大門。

推開這扇門,店內的擺設十分有設計感。不過我想當天應該是因為風雪仍未平,天空三不五十還會下起豪雪,所以我們反而是這家餐廳的第一桌客人。當時走進去還擔心是不是走錯路來到黑店了呢!


來到一個歐洲國家,我們最常做的就是喝杯當地產的啤酒。而桌上的花生米早已準備好給客人。

之後服務生馬上送上了餐點麵包與橄欖來開客人的胃。左邊這款沾醬還真好吃,橄欖也很新鮮多汁,果然能被評價為第一名是真的有點料的!


過不久,其他客人也陸陸續續進場了。而我們點的湯也被端上桌。
左邊的海鮮湯料多實在,湯頭更是鮮甜無比,能在這麼悽慘的遭遇之後吃到這麼好吃的食物,真是感動極了!而右邊的蘑菇湯也是充滿了蘑菇的味道,不過有點偏鹹,但是口感絕對可以算是上品了!


最後上來我們點的主菜,鴨肉(上)與雞肉(下),抱歉忘記菜名了~
令人驚奇的是,鴨胸處理的恰到好處,但是竟然有麻油炒洋蔥?這麼台的味道竟然在這裡也能嚐到,真是太神奇了!
而雞肉也非常軟嫩,配上旁邊那一盆水果(有酪梨和蘋果),這是一道清爽的主餐。



至於甜點的部份,我們的胃已經沒有地方可以再塞入任何的東西了。因此也只好放棄甜點的嘗試。

至於價格方面,這樣的前菜+主菜的搭配與一杯啤酒的價格大約是台幣1000元左右,我想在波蘭應該是奢侈的享受,不過對於長年生活在英國的我們,卻覺得十分平易近人。我自己則開始愛上這個國家的食物,有種回到家鄉的感覺。

最後不曉得為什麼,我們在回到旅館的沿路上又去超市買了波蘭餃子回去吃。這是其中一種裡面包菜和起士的,不過宵夜吃這個實在是太撐了,當天晚上因為肚子太鼓了,我只能側躺著入睡。



似乎旅程漸漸進入佳境,回到正途。其實波蘭是個不錯的國家,食物美味便宜,人們友善熱情,相較於英國的冷漠,波蘭的確可愛多了!

2013年12月22日 星期日

一波多折的波蘭行(一)

波蘭在歐洲的旅遊當中並不是一個熱門的地點,原因大概是因為這個國家在歷史上來看總是被左右兩個強大的軍事大國(蘇俄、德國)欺負。也因此波蘭人似乎既不喜歡左鄰,也討厭右舍。

出發的當天,英國天氣十分寒冷,不過氣象預報指出,波蘭的氣溫接近零度。因此我們早有準備禦寒大衣,不過人算總是不如天算,沒想到波蘭當天面臨的除了低溫以外,還有今年的第一場暴風雪。

因為風速過強,原本預計降落華沙的Modlin機場,但是卻改降落在Bydgoszcz比得哥什機場。
換句話說,原本是下圖中黑色的飛行路線,改成了藍色的路線。


雖然航空公司有幫我們準備巴士載旅客前往原本要降落的機場,但是我們卡在海關很久(大概是第一個拿台灣護照降落當地的旅客吧~因為海關找簽證找很久。)所以也不明究理就往外衝,看到公車就上車了。沒想到就這麼坐到了當地的車站。

中央車站
由於當地波蘭人的英語能力不大能溝通,即使是車站裡的諮詢中心(Information Centre)也很難用英語溝通,不過每個人都還很熱心地到處幫忙。即使如此,我們還是花了一個下午才搞清楚為什麼堂堂華沙一個首都,卻這麼寒酸。換句話說,我們花了四個小時才知道我們降落的不是原本的機場,而是離華沙300多公里之外的小機場。

其中還有一段小插曲,就是車站旁邊的旅館內的櫃台小姐雖然不懂英文,但是竟然打開了Google翻譯請我說話。於是我們就這麼左邊一句英文,右邊一句波蘭文,然後再換成左邊一句波蘭文,右邊一句英文,不過我們還是越聽越糊塗,也許是還不到時間接受我們不在華沙的事實吧!

這真是晴天霹靂啊!!!

也就是說,除了這一天的行程泡湯了以外,我們還得趕快想辦法移動到首都華沙。
於是只好匆匆跑回機場,起碼那邊用英文可以比較清楚得到正確的資訊。
想當然爾,航空公司派遣的巴士早就離去,雖然機場的服務人員熱心的幫我們聯絡航空公司,但是航空公司的人反而很生氣地掛上電話(大概是當天的航班太亂,心情也很差)。不過還是要感謝那位服務人員,很和氣地告訴我們要怎麼去車站搭車,還寫了一張波蘭文給我們,告訴我們買票時給櫃台人員就可以買到票了。

於是我們又回到了這個車站。
不過天色已經昏暗,只剩下大雪瘋狂的下與冷冽的低溫和疲累的身軀。


倒楣的是,由於暴風雪的關係,原本預計9點多開車的火車一直遲遲沒來。我們就又在寒風中等了一個半小時,也因為我們完全聽不懂波蘭文,所以等車的時間一直繃著緊張的情緒,深怕一旦錯過了這班車,不知道會在寒風暴雪中困在這座小鎮中多久。

來一張暴風雪當中的車站月台:

最後總算坐上火車,在深夜1點左右抵達華沙的中央車站。

但是原本預定在Krakow(克拉克夫)的旅館,現在卻落腳在華沙。在身心俱疲的狀態下,只好隨便找家旅館先暫時住下來,明天再做打算。

稍作休息整理之後,竟然已經半夜三點了。

來波蘭的第一天,是個很特別的經驗。
希望壞運就留在這一天,未來三天會是個好運的開始!

2013年12月12日 星期四

[轉錄]台灣汽車研發不見了?-汽車周刊第124期

台灣汽車研發不見了?

熟悉台灣汽車產業的人一定都還記得,上個世紀90年代乃至於2003年左右這段時間裡,台灣各大車廠紛紛放出成立研發中心的消息,幾乎所有台灣在檯面上的車廠,如果不搞一個研發中心,就讓人感覺似乎不太稱頭。但隨著時間的變化,不到十年之間,這些研發中心就突然沒了聲音,反倒是獨立的設計公司大行其道。


平心而論,台灣汽車的設計與研發,從1981年時任裕隆集團董事長的吳舜文女士不惜鉅資,成立裕隆工程中心以來,迄今已逾30年,除了80年代的飛羚車系、現今強調自主品牌的納智捷外,半甲子之間,台灣著實培養了為數不少的設計與研發人才。


自堪稱是台灣汽車研發設計搖籃的裕隆工程中心以下,1998年,工程中心升格為YATC裕隆亞洲技術中心,2007年,裕隆日產YNDC(裕隆日產汽車設計中心),更成為日產第六大研發中心。另外,1999年,中華汽車成立了CARTEC中華汽車亞洲技術研發中心、福特六和也於當年成立了設計暨研發中心;2000年,國瑞汽車也成立了國瑞研發中心,在世紀交替之際,台灣汽車產業一時之間,幾乎變成了亞洲除日、韓外最重要的研發基地。


但時隔十年,除裕隆日產旗下的YNDC,以身為日產子公司的身份,在全球日產的體系中,仍透過全球分工的模式積極運作外,其餘斥鉅資成立的研發中心,大多難逃縮編的命運,甚至若存若無,處於停頓狀態。


單純從汽車產業的角度來看,台灣一年頂破天不過五十萬輛的市場規模,要想養得起研發單位,的確幾近於緣木求魚,屬於不可能的任務一類。換句話說,除非走進技術母廠的全球分工體系,否則所謂的研發中心,猶如鏡花水月,到頭來只會是一場空。


然而,西元2000年以前,在大陸汽車業還沒有開始所謂「井噴式成長」的時候,台灣汽車業憑藉著高明的生產管理以及靈活的行銷手法,再配合在地化的小規模設計與研發,的確能夠成為一時之選。然而,隨著中國大陸汽車市場的快速成長,各家車廠無不將眼光與未來的重心放在大陸,相較之下,台灣這個強調多變但胃納量卻少的市場,便不再重要。單純以研發人力來說,雖說台灣在這方面的起步早、人才多,但大陸廣大的人口基數足以讓車廠在矮個兒裡挑高的,再加上相對台灣更低廉的人力成本,更能夠吸引車廠投資。


以目前的狀況來看,前述提到的福特六和研發中心大幅縮編,據信應該有為數不少的原員工調至中國大陸與亞太等地區,台灣已淪為單純的CKD生產。而中華的CARTEC也大幅縮編,最近的作品則是以汽車公司研發出的電動機車與電動自行車。至於國瑞的研發中心,則始終將心力專注在本土化的產品調整。


當然,會有這樣的結果,也是在意料之中的事情。以前述的福特六和、中華汽車與國瑞汽車來說,除福特六和是以分公司的型態存在外,中華汽車與國瑞汽車都只不過是三菱與豐田的總代理,若想要切入技術母廠的車型開發,還得要技術母廠點頭同意。


在2008年的全球金融海嘯之後,福特意識到中國市場的重要性,將重要資源紛紛投入中國,原本就是意料中事,台灣福特六和原有的行銷、技術人才,自然成為福特下手的目標,近十年來,福特六和便輸出了相當多的人才到大陸,而台灣本土的空洞化,自然成為台灣福特六和不得不承受的必然結果。


中華汽車與三菱之間長期合作關係,在三菱汽車本身經營乏力的情況下,原本是有機會積極介入的,事實上,原本中華汽車與福建汽車合資的東南汽車,便是自立門戶的最好契機,然而,隨著三菱汽車被三菱重工與三菱銀行重新接管,三菱汽車也希望切進中國大陸市場,中華汽車一方面失去了自立門戶的機會,另一方面又在日方強勢的情況下,失去了切進全球供應鏈與開發鏈的機會。


在2008年Zinger在越南上市、2009年Veryca外銷美國之後,近年來中華汽車卻將外銷重心放在了電動機車與電動自行車,一方面固然是由於三菱近年在車型開發腳步牛步化,另一方面,也未嘗沒有「另起爐灶」打算的可能性。


至於國瑞,隨著2010年中宣布成為全球豐田供應鏈一環,近年來將重心放在了最能夠創造營收的產品供應上,至於原本成立的研發中心,在全球豐田的布局下,頂多只在本土化方面下點功夫而已,想走進全球的研發設計供應鏈,可能性卻不太大。


然而,台灣還有納智捷這個自主品牌,透過華創車電的自主研發與華擎的配合,成功的將台灣汽車呈現在世人面前。不過,如前所述,雖然這個自主品牌在台灣成績斐然,但台灣的市場胃納量不足以成立一個車廠的營收正循環;換言之,納智捷的成敗關鍵,還在於今年是否能在中國大陸一炮而紅。若是,則納智捷勢必得加緊後續車型與下代產品的開發工作,才能真正站穩腳步。


隨著台灣車廠研發設計的逐漸沒落,台灣的獨立設計公司,卻在近年裡大放異彩。2000年成立的「創意庫」,近幾年儼然成為台灣汽車設計的第一把交椅,包括東南汽車旗下的菱悅V3、上海通用的賽歐(Sail)等車款,都有著創意庫的身影。


除了外型設計外,ARTC車輛中心與經濟部技術處、工研院等單位,也常進行研發聯盟與產學合作等型態的合作,陸續開發了可提升安全之影像式適路性頭燈(IAFS)、盲點偵測與開門警示系統(BDS)、車道偏移警示(LDW)、車道維持系統(LKS)、駕駛人狀況監測 (DSM)、前方防撞預防(FCAS)、雙視覺前方安全警示(DFSW),與增進行車便利性之車輛免鑰系統、停車輔助系統(PAS)、自動停車導引系統 (APGS)、降低能源消耗之智慧型LED頭燈,以及具智慧化功能之電子駐煞車(EPB)與電動輔助轉向(EPS)等系統。


當然,這些前述系統真正為國內車廠所配備的仍是少數,但卻不能因此否認台灣在汽車技術方面的實力。


總的來看,台灣汽車研發,在自主品牌還未能真正站穩腳步之前,很可惜的,還是只能走向個別分工、各自進擊的路子。而現行的自主品牌又難免犯了華人常有的排他主義等問題,包括設計、研發人才的流向中國大陸,在短期內很難有所改變;什麼時候才會真正有整合台灣汽車各式人才的作品,恐怕還在未定之天。


(本文見刊於汽車周刊www.autoweek.com.tw第1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