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31日 星期日

[文章分享]你身邊或許也有這種人:他們看似能力出眾,不過都是「假裝」出來的



原文出處:http://www.adaymag.com/2019/03/30/dunning-kruger-effect-2.html


公司來了一個新主管,名校畢業、留學經歷,還曾經在幾間知名品牌擔任過行銷要職,堪稱完美漂亮的履歷與經驗,起先每個人都覺得她絕對能好好帶領團隊,殊不知卻是一場噩夢的開始。


不出幾個禮拜,大家紛紛意識到這位空降部隊的主管,似乎只是空有漂亮經歷的草包。比方說在提案宣傳活動的點子時,不是嫌這個沒有看點,就是覺得那個不夠吸引人,最後她自己的點子雖然看似豪華有噱頭,卻大大超出了預算,東扣西省之後成品就是弄得四不像,差強人意的結果她卻仍沾沾自喜。


諸如此類的事件層出不窮,還有決定網路行銷的策略時,她老是拿過往自己的作品出來,美其名是「參考」,事實就是要大家照著做,不過說真的,她的那些點子早就過時了,只有她還沉浸在過往的榮光裡,明明對時下的趨勢與工具一竅不通,卻還裝出一副很懂的樣子,最後苦的當然還 是底下做事的同事們。


為什麼能力差的人往往覺得自己很厲害?


想必每個人身邊應該都有像這樣明明沒有能力,卻常常「假裝」自己高人一等的人吧?例如前幾年才爆發的矽谷最大騙局,就是一名Stanford 輟學生 Elizabeth Holmes親手打造的(相關報導點此),為什麼這些人明明對事情一知半解,卻仍深信自己絕對比別人優秀呢?


過去,英國文豪 William Shakespeare 曾在作品《As you like it》中寫道:『The fool doth think he is wise, but the wise man knows himself to be a fool.』(傻瓜認為自己是明智的,而聰明的人認為自己是個傻瓜),生物學家達爾文也曾說過:「無知比知識更容易招致自信」,而這樣的想法,也在現代得到了佐證。


Dunning-Kruger Effect(鄧寧-克魯格效應,又稱達克效應),Dunning與Kruger兩人先提出一種假設:「人們無法了解自己的能力不足程度時,會傾向高估自己的能力。」而驗證的方法是透過問卷測量參加者的能力,包含幽默感、文法、邏輯思考等,最後再請每個人預測自己在整體的排名,而結果顯示,表現越差的人往往會高估自己的能力。


對知識無知,也就對等於自己的能力無知


你一定也有遇過這樣的狀況:考試結束後,覺得自己表現不錯的同學其實考的差強人意,而那些覺得自己表現不好的人,往往都位在高分前段。當一個人越是掌握越多知識,就會意識到自己的不足,也能掌握自己的能力程度,相反地,知識或能力不足的人,他們不曾瞭解更廣闊的知識,就以為自己掌握的便是所有,當然也就無法意識到自己欠缺了什麼。


而這樣擁有「謎之自信」的人們,除了活在自己創造的「假象」中,更讓人頭痛的是,他們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在「假裝」,還對自己的優秀深信不疑,也拒絕接受新的知識與想法,一旦遇到在他們的「專業領域」更有立場的意見或新知時,他們往往就會視而不見、或是大力打壓,要不然就是假裝自己早就知道來唬弄。


回想一下,你有沒有曾經遇過這樣的經驗?你看到一個不錯的點子,國外已經有不少成功的例子,你想提出來運用在公司下一次的活動,結果被老鳥上司百般打壓,說超出預算、實行性不高、甚至找了一堆反例推翻,總之就是不想聽你的。沒想到當這個點子越來越多人使用,而且都很成功,最後只換來上司一句:「在你提之前我早就看過了,只是當時我覺得還不適合而已。」


能力不足的人,為了維持自己假裝的優秀能力,下意識的會避免接觸進修、獲取新知,因為一旦他們知道了人外有人,自己的地位也就岌岌可危了。




為了讓自已不要成為這樣的人,除了時時警惕之外,也要不斷精進自己,還有一個辦法可以偶爾自省:找出你過往的日記、作品、或是任何工作成果,並一一看過,如果過去的作品讓你感到羞恥、不成熟,那麼也就表示你不會沉浸在自己能力的表象中,也就能持續改變,做個真正有能力的人。

2019年2月3日 星期日

2019新起點

2014年學成歸國,2018年結束學術生涯,休息了一陣子,
今年(2019)即將是個新起點。
對於未來的生涯規劃,
期許自己不論是專業上、事業上或是家庭上往更高的地方邁進,
也勉勵自己培養定期寫作的習慣,讓自己能夠時時反思自己,成為更好的人。

image.png

豬年快樂!

2015年1月14日 星期三

鹹魚

最近一兩個月的忙碌生活在這週總算可以稍微喘口氣,
回想過往的幾個月,回台灣的這些日子以來,
我似乎都還在那個以人為本的英格蘭生活。
因此在做事的過程當中遭遇了許多文化衝擊,也看了不少人性的黑暗面。
可惜的是,在這座小島上,似乎要懂得運用心機和話術才有辦法順利完成一件大事。
這樣看來是滿悲哀的!

先進動力研發中心
回頭看看自己這些日子以來的生活,好像是一場悲壯的史詩劇,但是卻又感覺踏實滿足。
況且從過程當中學習到更多書本上沒有,卻很實用的人生態度。
有時候當我們專心做某件對的事情的時候,
旁邊就會有很多人伸出援手熱心幫忙,
於是就這麼一點一滴地完成這一件我無法獨力完成的大事。
或許有人說這就是『天助自助者』,也或許有人說這是『物以類聚』。
對我來說,其實只是想把一件事做好罷了!

當然,要感謝這些日子以來一直幫助我的人,還有無怨無悔在背後支持我的家人。


最後,以五月天的歌曲『鹹魚』作個結尾。
我常常想自己到底為什麼要這麼累做這些吃力不討好的事情,
當初我只是想幫助這一個研究中心成立,並且為台灣的科技研發貢獻一點心力。
畢竟台灣的大專院校願意(並有能力)買如此昂貴的設備的居指可數,
而我只是希望在這段科技研發的漫漫長路上,
因為我的貢獻能讓這個產業的共同的夢逐漸實現。

其實我想做的事情更多,希望可以從這裡開始出發,進而影響原有扭曲的業界生態。
不過,要改變既有的文化,這個夢會不會太瘋狂了?

台灣加油!

***********************************************************************
鹹魚-五月天

鹹魚

詞曲:阿信

我是一隻鹹魚 不想承認 也不能否認
不要同情我笨 又誇我天真 還夢想著翻身

鹹魚就算翻身 還是隻鹹魚 輸得也誠懇
至少到最後 我還有鹹魚 不腐爛的自尊

我沒有任何天分 我卻有夢的天真
我是傻 不是蠢 我將會證明 用我的一生

我 如果有夢 有沒有錯 錯過才會更加明白 明白堅持是什麼
我 如果有夢 夢要夠瘋 夠瘋才能變成英雄 總會有一篇 我的傳說
(有一天 有我的天空)

我不好也不壞 不特別出眾 我只是敢不同
我的人生就是 一錯再錯 錯完了再從頭

也許放棄掉一些 活得更輕鬆 我卻不再是我
我不願一生 曬太陽吹風 鹹魚也要有夢

做我的英雄 在我的天空 我知道你懂 知道你會懂

2014年11月30日 星期日

回台9個月之生活感想

在英國生活了五年,雖然其中不少次來來回回(台灣),
但也都短暫停留,因此對在英國的生活步調與文化漸漸習慣。

回想當初2008年初抵英國時,正面臨著第一波的文化衝擊(Culture Shock)。
許多事物都不大習慣:
首先要克服的是英國的做事效率,相較於台灣緊湊的節奏,
在英國辦事情要學會的是"等待"。
往往很緊急的事情,常常還是要用"天"來當作計算的時間。

後來我學會了任何事情都要"提早規劃",而且要"規劃周詳"。
很神奇的,許多事情也就這麼按部就班地完成了。

利物浦Albert Dock港口夜景

回來台灣生活了九個月,受到了反文化衝擊(Anti-Culture Shock),現在反而又回到從前那個急躁的生活。老實說,心中一直很不想這麼過生活。
雖然在台灣的做事效率常常高到令人驚訝的地步,但是這麼緊湊的步調往往犧牲了該有的品質。
這也是我回台灣生活之後一直抱怨的其中一點。

台北找茶園

回顧幾個月忙碌的生活,從剛回國時到處找工作的挫敗、去了一家岌岌可危的集團當特助、最後回到學校繼續進行研究,我的求職過程告訴我台灣產業界短視近利的營業方針,以及學術界明爭暗鬥的官僚體制。
年輕一代的接棒人很有想法,也很有行動力,老實說,一點也不輸給國外的學生。
然而整個環境卻沒有給他們一個可以發揮的舞台。
以控制系統來說,這是一個open-loop的系統,還沒有把迴路關閉起來。
因此學生只好照著單一的方向行進,犧牲了原有的創造與想像力。

很幸運地我人生中有這個機會能參與某一項大型的研究計畫,
整合多位教授的研究資源,共同創造更好的學習環境給大學生和研究生們。
帶頭的教授的理念跟我十分一致,都是為5~10年後打造一個永續發展的研究中心。
打造屬於台灣的品牌一直是我的夢想,也是我想回台灣工作的原因之一。
希望未來有更多人一起來這裡共同努力,從根扎起,重拾台灣對汽車產業的信心!


2014年8月14日 星期四

[摘錄]小心!企業出問題的10大徵兆


小心!企業出問題的10大徵兆

本文摘錄自『看雜誌雙周刊』第122期
作者: 賴宛琳
大環境不景氣,企業經營越來越困難,小員工也越來越緊張兮兮。人人稱羨的科技新貴可能隨時被迫休無薪假、賣命一輩子的工廠可能某天鐵門忽然拉下而你卻甚麼都不知道、好不容易可以辦理退休才發現公司連一毛退休金都不夠發……

這樣的情節看在全台灣至少850萬位受僱者眼裡,嚇人的程度簡直與看驚悚片不相上下。但自從2008年金融風暴以降,這樣的事情在台灣卻是屢見不鮮。一覺醒來便沒了工作的,大有人在!

在資本家掌握較多資源的現代社會環境下,容易淪為弱勢的受僱者,究竟該如何防患未然,而非傻傻等到公司丟下寫有「斬」的令牌才發覺事態不對?
以下為一般企業在惡意倒閉前的10大徵兆,若您所任職的公司有類似情形,可得提高警覺了!

1. 技術性凍薪、減薪 公司訂立各式名目降低薪水是最常見的警訊,方式包括「浮動式固定薪資」、「績效獎金」,或取消加班費、調職,半強迫員工簽下不合理的工作條件、變更協定改變工資計算基礎、訂定新規則讓員工領不到獎金,最後甚至連本薪都遭到降低。
以華隆紡織為例:1997年開始實施凍薪、1999年取消年終獎金、2001年10月開始實施減薪政策,延續至2004年基本薪資減少近5成,2008年5月則變更實施生產效率制,要求員工產效必須達到130%,才能領到100%的薪水,變相再次減薪。

2. 拖欠薪資或突然變更發薪方式 拖欠薪資也是很明顯的不祥之兆。近年最大一樁拖欠薪資案件即為太子汽車欠薪案。創辦人許勝發因在2007年涉嫌掏空轉投資之萬泰銀行,因而導致太子汽車營利逐漸下滑,公司常以「共體時艱」為由遲延發給工資。2011年10月爆出積欠員工薪資長達10個月、金額達2億6,000萬元,商品也無法如期交貨,同年12月太子汽車遭銀行法拍、政府查封。
此外,公司發薪時間忽然改變、不正常,或是不以現金交易方式發薪,也是一種警訊。例如太子汽車延遲發薪期間,就曾以支票方式短暫支付員工薪水,但到期後支票跳票,員工半毛錢都領不到。

3. 職位遇缺不補 如果重要、關鍵的職位有人離職,但公司卻遲遲不補上人力,或是大量員工離職而不補人,都顯示公司的經營可能出現困難,或是高層對公司的永續經營並未放在心上。

4. 長期放無薪假 2008年金融海嘯,許多高科技產業因苦無訂單可生產,實施所謂「無薪假」以減少工時與工資,引發社會爭議。例如2009年勝華科技先強迫員工簽下無薪假同意書,變相逼員工辭職,省下資遣費;桃園中壢祥裕電子員工也於2011下半年開始被迫休無薪假,苦撐半年後,換來的是公司的解除雇傭契約切結書一張,要求員工只能領七成資遣費,還被威脅不簽可能最後連一毛都拿不到。

5. 員工大量接近退休年齡 如果員工的平均年齡將近50歲,表示此時員工提領退休金的比率大增,許多企業為避免一時提撥大量退休金導致財務狀況無法負荷,會加速惡意裁員或倒閉的過程。

6. 投資炒短線或邀員工入股 公司大量擴廠或增加投資項目,表面上看起來固然是欣欣向榮、前程似錦,但也有可能是老闆正在五鬼搬運,意圖掏空公司資產。當公司投資過度,周轉不靈時,則會演變成拿人力成本開刀,減薪或資遣員工。
此外,員工入股政策多半發生在歐美企業,將邀請高階經理人入股作為激勵措施,促進公司整體發展,但基層員工多半不會有入股行為發生。在台灣更少有企業以員工入股作為主要經營政策,多半都會用「分紅」鼓勵員工,因此當公司積極邀請員工入股時,要注意是否因為公司財政狀況不佳才需要向員工借錢周轉。

7. 公司名稱忽然變更 公司改名,一方面可能是因為改變名稱以便再進行標案、包工程,一方面是逃避政府財稅追查。例如華隆紡織雖沒有變更公司名稱,但卻由負責人另外成立紡安公司,意圖透過「左手賣右手」方式脫產,逃避債權清償責任。

8. 老闆少進公司或高層離職 老闆「神隱」表示無意經營公司,更甚者可能正在進行非法的內線交易、掏空公司資產。而公司核心高層突然離職,尤其是財務主管掛冠求去通常表示公司出了問題,因為他絕對是除了老闆外最清楚公司財務狀況的人。

9. 頻繁的職務調動、組織調整 公司頻繁的組織變動,不僅可透過調整職務的過程對員工薪資條件動手腳、實施技術性減薪,還可藉此逼迫員工選擇投降提出辭職,公司即可少發一筆資遣費。而董監事或會計師更換頻繁,則代表公司內部可能有財務問題、內線交易、做假帳的情況發生。

10. 同業合併、集體外移 同業合併因為會產生多餘人力,公司勢必會開始裁員。而當上、下游或協力廠商紛紛外移後,公司基於成本問題跟著外移與裁員有時也只是遲早的問題。尤其是機器及運輸工具等資產長期閒置,工廠長期不運轉,無法生產出貨,當然無法賺錢,倒閉是遲早的事情。

一般而言,勞方通常是屬於資訊不對稱下的弱勢者,若沒有工會組織性的監督,很難掌握確實的企業財務資訊、發現營運問題。但若能掌握一些主要徵兆或警訊,謹慎小心查證、冷靜理性分析,還是可以事先察覺公司可能發生問題,做好自我保護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