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31日 星期日

[文章分享]你身邊或許也有這種人:他們看似能力出眾,不過都是「假裝」出來的



原文出處:http://www.adaymag.com/2019/03/30/dunning-kruger-effect-2.html


公司來了一個新主管,名校畢業、留學經歷,還曾經在幾間知名品牌擔任過行銷要職,堪稱完美漂亮的履歷與經驗,起先每個人都覺得她絕對能好好帶領團隊,殊不知卻是一場噩夢的開始。


不出幾個禮拜,大家紛紛意識到這位空降部隊的主管,似乎只是空有漂亮經歷的草包。比方說在提案宣傳活動的點子時,不是嫌這個沒有看點,就是覺得那個不夠吸引人,最後她自己的點子雖然看似豪華有噱頭,卻大大超出了預算,東扣西省之後成品就是弄得四不像,差強人意的結果她卻仍沾沾自喜。


諸如此類的事件層出不窮,還有決定網路行銷的策略時,她老是拿過往自己的作品出來,美其名是「參考」,事實就是要大家照著做,不過說真的,她的那些點子早就過時了,只有她還沉浸在過往的榮光裡,明明對時下的趨勢與工具一竅不通,卻還裝出一副很懂的樣子,最後苦的當然還 是底下做事的同事們。


為什麼能力差的人往往覺得自己很厲害?


想必每個人身邊應該都有像這樣明明沒有能力,卻常常「假裝」自己高人一等的人吧?例如前幾年才爆發的矽谷最大騙局,就是一名Stanford 輟學生 Elizabeth Holmes親手打造的(相關報導點此),為什麼這些人明明對事情一知半解,卻仍深信自己絕對比別人優秀呢?


過去,英國文豪 William Shakespeare 曾在作品《As you like it》中寫道:『The fool doth think he is wise, but the wise man knows himself to be a fool.』(傻瓜認為自己是明智的,而聰明的人認為自己是個傻瓜),生物學家達爾文也曾說過:「無知比知識更容易招致自信」,而這樣的想法,也在現代得到了佐證。


Dunning-Kruger Effect(鄧寧-克魯格效應,又稱達克效應),Dunning與Kruger兩人先提出一種假設:「人們無法了解自己的能力不足程度時,會傾向高估自己的能力。」而驗證的方法是透過問卷測量參加者的能力,包含幽默感、文法、邏輯思考等,最後再請每個人預測自己在整體的排名,而結果顯示,表現越差的人往往會高估自己的能力。


對知識無知,也就對等於自己的能力無知


你一定也有遇過這樣的狀況:考試結束後,覺得自己表現不錯的同學其實考的差強人意,而那些覺得自己表現不好的人,往往都位在高分前段。當一個人越是掌握越多知識,就會意識到自己的不足,也能掌握自己的能力程度,相反地,知識或能力不足的人,他們不曾瞭解更廣闊的知識,就以為自己掌握的便是所有,當然也就無法意識到自己欠缺了什麼。


而這樣擁有「謎之自信」的人們,除了活在自己創造的「假象」中,更讓人頭痛的是,他們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在「假裝」,還對自己的優秀深信不疑,也拒絕接受新的知識與想法,一旦遇到在他們的「專業領域」更有立場的意見或新知時,他們往往就會視而不見、或是大力打壓,要不然就是假裝自己早就知道來唬弄。


回想一下,你有沒有曾經遇過這樣的經驗?你看到一個不錯的點子,國外已經有不少成功的例子,你想提出來運用在公司下一次的活動,結果被老鳥上司百般打壓,說超出預算、實行性不高、甚至找了一堆反例推翻,總之就是不想聽你的。沒想到當這個點子越來越多人使用,而且都很成功,最後只換來上司一句:「在你提之前我早就看過了,只是當時我覺得還不適合而已。」


能力不足的人,為了維持自己假裝的優秀能力,下意識的會避免接觸進修、獲取新知,因為一旦他們知道了人外有人,自己的地位也就岌岌可危了。




為了讓自已不要成為這樣的人,除了時時警惕之外,也要不斷精進自己,還有一個辦法可以偶爾自省:找出你過往的日記、作品、或是任何工作成果,並一一看過,如果過去的作品讓你感到羞恥、不成熟,那麼也就表示你不會沉浸在自己能力的表象中,也就能持續改變,做個真正有能力的人。